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 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在海淀区文旅局倡导的全民阅读季热潮下,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其中,“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主题活动更是备受瞩目。经过几轮丰富多彩的活动后,这场文化盛宴已经落下帷幕。从重温抗疫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到走进丝绸之路的书香世界,再到颐和园的文化之旅,每一场活动都充满了趣味和深意。海淀坦博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舞台。它将海淀区的文化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和企业的会客厅、群众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城市形象的新名片以及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其中,“重温抗疫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作为系列活动开场大戏,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举行。这里不仅见证了抗疫勇士们的日日夜夜,也见证了万众一心的感动。三位亲历抗疫一线的人员分享了他们在抗疫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参与者重温了抗疫的历程,更坚定了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大家共同抒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壮志。活动策划人表示,这次分享会让参与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疫精神,感受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文化发展的夜空。在这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中,人文的力量为科技注入灵魂,科技的火花为人文注入活力,共同绘就一幅人类追求进步的美好画卷。
日前,在海淀坦博丝路文明艺术馆举办的“科技与文化”专题研讨会上,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女士深刻洞察了新经济形态下的监管挑战。她指出,无论网络经济、数字经济还是分享经济,新经济在落地时总会面临原有制度的严峻考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体制的碎片化、监管理念的滞后性、监管制度的缺失以及监管方法的简单粗暴;二是新业态必须在旧有的法律框架内摸索前行,稍不注意就可能触碰到法律的红线。
以数字经济为例,多达15个业态的准入事项涉及备案、认证等66类,不仅造成了准入阶段的瓶颈,也使得配套的监管体系变得复杂多变。王小兰用网约车和民宿等共享经济案例生动描绘了现有监管理念、方式、技术和工具与快速发展的共享经济之间的不适应。
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征的新经济落地所面临的挑战,王小兰提出了监管沙箱、场景创新、适时立法等解决方案。她认为,新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需要政企合作,通过局部试点,逐步优化才能使新模式、新生态成熟完善。
紧接着,“资本与文化”专题研讨会如期举行,这是“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此次活动邀请了魔豆投资的合伙人于仁国先生,他不仅是魔豆朝上的创始人,还是“国际授权业协会”大中华区的顾问委员。于仁国先生凭借在IP投资与IP产业链运营方面的独到理论和丰富实践,为在场的专家和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的分享无论是对于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活动结束后,参会者还有机会参观了海淀坦博的丝路文明艺术展,进一步感受文化的魅力。
知识产权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企业和个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背景下,像于仁国这样的专业人士的见解和经验尤为重要,他们为知识产权的运营和投资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中华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历史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两条重要脉络,它们之间的血脉联系与生俱来,无法割舍。为了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日前,“书香飘海淀,阅读E起来”系列活动第六场“历史与文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海淀科技大厦”隆重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文化的真谛”为主题,邀请了著名的考古学家、原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张廷皓先生作为主讲嘉宾。张先生以其亲历的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为线索,带领听众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探寻文化的真谛。
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掘成果震惊世界。四枚沉睡在塔下1113年的释迦摩尼佛舍利重现人间,其中三枚为“影骨”。还发掘出了大量珍贵的唐代文物。张先生详细介绍了法门寺塔的历史背景、四枚佛骨舍利的发现过程、以及发掘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他还解答了许多关于历史、考古、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疑问,如法门寺塔是如何倒塌的、哪枚佛骨舍利是真身舍利等。张先生还向大家推荐了一本《说说考古》,希望读者能从考古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听众被张先生的讲述深深吸引,纷纷表示对中华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地点选择在海淀科技大厦,也是为了让人文与科技交相辉映,历史与现代碰撞出火花。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探索,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多的人会爱上历史和文化,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