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闻名的小吃:武大郎炊饼
走进山东的大街小巷,一声“武大郎炊饼”的吆喝声常常会传来。对于许多去过山东的人来说,这样的声音并不陌生。尤其是那些曾在山东济南的美食之旅中品尝过其麻辣味道的人们,更是对其赞不绝口,回味无穷。如果用山东人的话说,那真可谓是“得劲”。但究竟何为正宗?那就要聊聊城的武大郎炊饼了。这里有个有趣的典故,与广为人知的打虎英雄武松有着不解之缘。
那么,武大郎炊饼到底是什么呢?它并非山东的煎饼,也不是现今的烤饼或烧饼。根据《漫说水浒》一书,炊饼其实是蒸制的一种南方小点心,与福建的光饼有所相似。深入其历史背景,我们发现炊饼其实源自古代蒸饼,也就是今天的馒头。
《辞源》中记载,宋仁宗时期,因为“蒸”与“祯”音近,人们避讳,于是将蒸饼称为炊饼。而蒸饼,顾名思义,就是馒头的一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晋书·何曾传》中的何曾就有对蒸饼的奢侈享受。带十字花纹的蒸饼,就像今天的开花馒头。
《水浒传》中也提到了馒头,如孙二娘店里的“人肉馒头”,这更像今天的包子,是带馅的。包子与馒头的名称在历史上有所变化。宋人笔记中提到,“包子即馒头别名”。如今在上海小吃中,“生煎馒头”仍然是带馅的。
《三遂平妖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其中描述任迁卖的炊饼、烧饼、馒头等。在这里,炊饼被描述为一种非常便宜且大众化的食品。而在水浒中,郓哥向武大报信时嫌弃炊饼不济事,反而要求武大请他喝酒嚼肉,这也说明了在市井贫民中,炊饼并不被视为美味佳肴。但也有一些特殊场合,如清河郡王张俊向宋高宗进奉的“炙炊饼”,显然是非常珍贵的食品,与普通的武大郎炊饼有所不同。
武大郎炊饼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走进山东,体验那独特的吆喝声,品尝那麻辣的炊饼,仿佛就是一场穿越历史的味觉之旅。